江汉

招商网

江汉招商网  >  江汉招商引资

江汉招商引资

江汉区,因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而得名,是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具有悠久商贸传统的江汉,自明成化年开埠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大商埠、华夏“四大名镇”之一老汉口的发源地。江汉区国土面积仅33.43平方公里,全区下辖13条行政街道,114个社区居委会,5个村委会。全区总人口按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为59.70万人。江汉区 - 区域简介江汉,因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而得名,是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具有悠久商贸传统的江汉,自明成化年开埠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大商埠、华夏“四大名镇”之一老汉口的发源地。“楚中第一繁盛处”、“千樯万舶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正是当时江汉繁荣繁盛的生动写照。江汉区国土面积仅33.43平方公里,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和位居大武汉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构成了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殊的战略地位。全区下辖13条行政街道,114个社区居委会,5个村委会。全区总人口按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为59.70万人,实有人口65万人,其中户籍在册人口43.28万人。内联三镇,外通四海,商机叠起,投资潮涌。深厚坚实的历史根基,铸就了江汉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时俱进的拼搏奋进,谱写着建设现代商贸金融区的发展乐章。江汉区 - 历史沿革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境内始有民居。成化年间(1465-1487年)各地商民纷纷移居汉水口北岸(即汉口),街市雏形出现。隆庆六年(1572年),出现居民区----坊。明末,袁公堤筑成,街市向北扩展至今满春、民族、民权、花楼街道等地域。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汉口城堡后,堡内建成新的居民区,闹市中心由沿河黄陂街向北移至今六渡桥一带。城堡以北后湖水网之中,乡民择墩筑圩围垸,聚族而居,渐成以原籍、姓氏、人文遗址或自然特征为名的天门墩、王家墩、姑嫂村、八古墩等20余处聚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公堤筑成,境域再次向北扩展32平方公里,范围包括民意、前进、水塔、新华、万松、北湖、唐家墩、常青、汉兴等9个街道所辖地域。其间,相继建成生成里、五常里(今永康里)、同善里(今积庆里)、福生里(今前进二路)、六合里、衡荣里、绍兴里、楚宝里、桃源坊、藕塘村、藕池巷等街道里巷,形成新的居民区。民国19年(1930年)国民政府在市区实行区、坊、闾、邻制度。民国34年,设立自治区,境内设有4个区公所。建国后,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区人民政府及派出机构——街道人民政府。1954年,街道人民政府改为街道办事处。街道工作以居民为服务对象,先后建立清洁卫生队、治安联防队、居民小组、居民委员会等组织。1958年,街道组织1万余名家庭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兴办街道工厂和文教、卫生事业。1961年,重新调整街道划分,充实领导力量。“文化大革命”期间,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干部遭批斗,工作受到阻滞、破坏,但街道、居委会干部仍坚守岗位,做好民政福利、爱国卫生等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街道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81年起,街道工作以居委会为基础,以社区单位为依托,大力创办“两服务”(为生产服务、为生活服务)事业,发展街道经济。在配合旧城改造、社区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开拓出新路径。民族街道首创街道社会福利院和弱智儿童寄养站;各街道先后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军烈属及老、残、病、幼等各种特殊困难对象服务。1985年,原属洪山区管辖的唐家墩、姑嫂村、鲩子湖、贺家墩、航侧村划归江汉区。2000年底,13个街道所辖居委会按照地域、人群和小区认同感等因素,调整为112个社区居委会。5个村民委员会分属3个街道管辖。社区整合各方资源,发挥自治功能,构建“造福百姓、服务居民”、环境整治、安定和谐的新型社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江汉区辖13个街道:民族街道、花楼街道、水塔街道、民权街道、满春街道、民意街道、新华街道、万松街道、唐家墩街道、北湖街道、前进街道、常青街道、汉兴街道。截至2009年8月全区共有116个社区。江汉区 - 地理优势江汉区地理位置居中独优。汉口新火车站、省市长途汽车客运站、武汉航空公司等一批重要交通枢纽基础设施扎堆江汉辖区。市区紧邻中国内河第一港武汉客运港,距中部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全市首条城市轻轨由东至西贯穿全区,规划建设中的地铁过江隧道横跨长江与武昌相连,现代化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使江汉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综合功能优势更加凸现。以辖区湖北省移动通讯总公司、湖北电信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信息港等信息产业为载体,连接海内外的信息高速公路在江汉形成网络。报业集团、武汉广电中心等新闻传媒以及现代化的出版、印务产业使江汉成为武汉乃至华中地区新闻传媒和文化信息中心。江汉区 - 社会环境江汉区是武汉城市近代化的起点。江汉作为全市城市建设管理唯一示范城区,以建设大道和新华西路为轴,打造“环境优雅,功能齐全,设施一流,文明高尚”的生活时尚高地。香格里拉大饭店、东方大酒店、天安假日酒店等涉外宾馆服务周全,富豪花园、泰合公寓、辉煌公寓等智能住宅小区温馨惬意。区内商厦林立、街市交织,江汉路步行街、万松园国际品牌商业街、汉正街等新老名街竞放异彩,共同构建了多层次的购物网点和走廊。龙王庙江滩、中山公园、新民众乐园、西北湖绿化广场等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提升了这里的商贸旅游功能,让人流连忘返。武汉杂技厅、武汉广播电视中心,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一中、亚洲紧急救援中心——协和医院、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汉口体育中心等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机构设施齐全,使居民无忧,为生活添彩。江汉地区人文景观丰富、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区。近百年来,许多爱国志士和共产党人在江汉这块土地上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这里爆发过辛亥革命的阳夏之战以及江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许多重要部门迁到辖区办公,中共领导武汉各界群众经过斗争,收回英租界,取得反帝斗争的胜利,使武汉江汉成为革命中心;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江汉区召开了中共党史上著名的“八七会议”。江汉区拥有大量珍贵的革命斗争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史迹和教材。江汉区 - 经济发展江汉区经济建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经过50余年的发展,全区经济逐步形成了以民营经济和股份制形态为主体的经济构架。特别是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现代服务业强区”,把加快发展江汉区现代服务业作为未来“五年翻一番,建设新江汉”的重要举措,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和产业方向,极大地推动了区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六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导,四大先进制造业发展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态势正在形成。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特色路(街)经济和园区经济特色鲜明,全区经济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江汉坚持以增强城区综合实力为核心,不断壮大经济规模,着力优化经济结构,使区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90亿元,同比增长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亿元,同比增长17.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56亿元,同比增长16.2%。全口径财政收入33.63亿元,同比增长26.2%,地方财政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22.1%。出口创汇12330万美元,同比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7383万美元,同比增长16%,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2元,同比增长13.12%。江汉区秉承“诚信务实、和谐开放”的人文精神,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截止2007年底,全区累计批准设立三资企业326家,实际利用外资3.84亿美元,实施国内投资项目1116项,引进国内资金121亿元,实现外贸出口3.83亿美元。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财团来到江汉区投资兴业,其中有法国家乐福、德国科朗曼、香港九龙仓、香港新世界、香港瑞安、香港百佳、泰国正大、新加坡晋合、台湾钱柜、联想、伊利、上海港务集团、浙商商会、晋商商会和一批内资银行及保险公司。江汉区 - 经济环境江汉区位于长江北岸,武汉三镇汉口一方的东部,东邻黄陂区,西与江汉区接壤,南临长江与武昌区和洪山区隔江相望,北接东西湖区中,是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武汉市重要的政治、金融、信息和文化中心,发展环境良好。江汉区优秀历史建筑文化特色明显,系唯一集聚五国租界的城区。保留了原首善堂、原巴公大楼、原美国领事馆、原法国领事馆、宋庆龄故居等一批优秀历史建筑,现黎黄陂路已整旧复旧,形成江汉历史建筑街头博物馆。在鄱阳街、洞庭街、胜利街一带座落着中国共产党“八七”会址,中华中国总工会一批旧址,还有以历史优秀人物命名街道和学校,如岳飞街、黄兴路、向警予中学等。商贸商务文化繁荣。江汉区是汉口商贸商务最为昌盛的地区。汉口开埠以来,江汉一带就成为武汉金融商社文化兴盛带,历史上拥有美国花旗银行、日本上金银行等20余家外国银行和40家本地钱庄,现域内已形成各专业银行、保险信托、投资租赁、证券交易等新型金融体系,是全市乃至华中地区金融流通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沿江一带、江汉路、中山大道过去是汉口商贸商务中心,现在江汉路步行街开街,中山大道整旧如旧,四星级酒店------新世纪大厦,世界海鲜大酒楼,易初莲花,华普超市等商贸商务业的建设,使江汉商贸商务更加活跃。经济发展空间广阔。江汉区在发展思路上立足于“三个一体化”(社区经济、城乡建设、治城育人),充分依托区域资源,着力开发建设“三区一带”------建设以中国珠宝首饰博览基地为重点的黄浦科技园区,以现代制造业为重点的谌家矶工业园区,以华中服饰基地为龙头。多园组团的都市工业园区,以沿中环线为布局重点的现代物流带,为域内外客商投资江汉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问。沿江大道、中山大道、香港路、友益街、台北路和建设大道形成了大智路通信电子市场、南京路摄影市场、二七塑料市场、建设大道汽车市场、丹水池地区生产资料市场和汽车交易市场等一批规模大、专业性强、辐射面广的市场群和吉庆街民俗餐饮文化特色街、台北路台湾风情街。江汉区 - 科教事业江汉区把科技与教育、科技孵化与成果转让、科技实业与技术开发、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年发展民营科技型的企业40余家,其中具有较高技术的企业达70%,实施推广“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形成一批电子信息、网络及通信、计算机软件、生物制品和光机电一体的科技实业和科技产品。教育事业推行公办、民办教育新模式,教育硬件设施,软件应用得到空前提高。二中,六中,育才高中和七一,解放中学成为全省、全市知名的重点中学。七一寄宿学校等民办学校得到较快发展。2002年全区高考上线率达72%,初中毕业平均分数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高中升高校比例首居全市第一。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以社区文化为龙头的群众文化健康向上,滨江之春,金秋读书节,吉庆街美食文化街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后湖乡为中国亿万人民健身活动先进乡,百步亭花园为武汉市体育先进社区。江汉区 - 基础设施江汉区不断实施“亮、美、洁、绿”城市环境创新工程。建设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开发休闲广场。沿江大道、中山大道、江汉路步行街、香港路、解放公园路和天梨路等道路成为人文景观。旧城改造取得新成绩。如寿里,智民里等老里弄居住特色明显。佳海公寓后湖生态花园,留学生公寓,百步亭小区等一批现代小区成为全市示范住宅小区。永清片整体拆建;珞珈山街及周边区域实施保护式改造。江汉区 - 经济开发区位于江汉区北部,东临常青路,南至京广线,北依张公堤,西至张公子堤,控制性规划面积156公顷。经过近10年的发展,园区已具备一定规模,累计引进项目180个,引进资金33亿元。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园区,形成了以通讯信息、光机电、生物医药、环保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名优服饰业竞相发展的产业特色,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2月园区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民营科技园,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优秀民营科技园区”。高桥产业园高桥产业园是江汉经济开发区实施“北进”战略的拓展空间。该园区位于东西湖区高桥,占地3000余亩,首期开发1200亩“三通一平”工程进展顺利。省汽运等重点项目已入驻园区。东汉正工业园东汉正工业园是江汉经济开发区实施“西联”战略与桥口区共建的工业园区。其位于张公堤以南、汉丹铁路以北、古田二路以东紧邻江北民营科技园的合围区域,规划面积为3000亩。该园区规划兴建成为服饰产业基地和集印务、技术研发、耗材代理、物流配送、信息传播于一体的印务基地。新华产业园新华产业园是区拟开发建设的经济园区,位于江汉区的东北端。东与江岸区接壤,西紧临新华下路,南至京广铁路沿线,北接张公堤,总面积1573亩。该区域为市场北迁和构建新的都市工业园区提供了发展空间。江汉区 - 交通状况交通网络优势突出。江汉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水陆空运输十分便捷,黄金水道得天独厚,长江二桥横贯南北两岸,亚洲第一大内河武汉客运港、汉口火车站、武汉国际机场、阳逻深水港、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交汇点毗邻周边,天兴洲长江四桥、武汉中环路、金桥大道不日兴起。沿江、中山、解放、建设及发展等五条主干道与沿江平行;江汉步行街、南京路、大智路、一元路、三阳路、黄浦大街与沿江垂直,武汉迎宾大道-----天梨路畅达便捷,新荣客运中心将建成为武汉长江北岸最大的交通枢纽。纵横发达的水陆空运输体系江汉独特交通网络。江汉区 - 汉正街汉正街是汉口沿河大道以北,并与之平等的一条街道。此处原是沿河的墟市,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形成玉带门、杨家河、武圣庙、石码头、永宁巷等若干个东西向的“正街”。16世纪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长江汉江交汇处,尤其是沿汉江(又称汉水襄河)一带地域逐渐成为汉口商业的中心地带;清初,汉水沿江码头形成以北岸为主的“八码头临一带河”的态势,“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特形异物,来自远方者,旁隘露积”;清康熙年间(1662---1722)此地因设立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沿街店铺林立,八方商贾云集,街情民风淳厚。汉正街是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万商云集、商品争流之地。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发源于陕西省,由此注入长江,在很早以前,陕西省的商人就乘船顺流而下,将货物贩运于汉正街中转。汉正街最初是由货物集散批发而发展起来的。汉口之名可以说是因陕西商贩而得名,即汉水入长江口。而汉口的繁盛,与汉正街分不开。20世纪初,随着汉口开埠,租界设立与铁路的开通,汉口商业中心逐渐下移至长江岸边。汉正街则演变成小商品市场。1979年,汉正街恢复小商品批发市场,首批摆摊经营的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100余名,1989年起,汉正街市场销售额突破7亿元,1990年起,国家、个体共同筹资数千万元,兴建与改建数处交易大楼,使汉正街的交通和环境大为改观。汉正街市场西段以粮、油、棉、什业居多,东段以药材、参燕、金银、票号、典当为主,中段最为繁荣,密布百货、布匹、山珍、海味、纸张等大小商铺。清同治三年(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钧等修筑汉口堡,沿堡辟出玉带、居仁、由义、循礼、大智、通济等八座堡门,外有深壕环绕,桥梁相连,既便于布防守卫,又可抵御洪水。清道光14年修建的保寿石乔现仍存原处,它是石乔口之为“石乔口”,而非“桥口”的唯一历史见证。17世纪初,汉正街不过几百米长,商业的复兴与繁荣推动了市场与街道的拓展。其时,汉正街杨家河至五彩巷之间有河街,大通巷以下有后街,升基巷以下有夹街,夹街以下至集家嘴之间又有小夹街。众多小街小巷以汉正街为主脉,纵横连接,组成了新兴的汉口沿河商业区。据清道光年间统计,这片形如卧帚的商业闹市,称之为街的有32条,巷有64条。汉水码头水运的繁荣带动了武昌、汉阳港埠随之兴旺。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上自桥口,下至接驾嘴(集家嘴)铺设了条石路面,在汉正街的泉隆巷,至今还保留着青石板路面的古朴风貌。虽然现在路面大多已换成了水泥路和混凝土路面,但这些古风古韵的青石板作为汉正街的历史见证仍深深刻在老武汉人的记忆中。山陕会馆,又称西关帝庙。其规模在汉口会馆中”雅冠众构“,它是商业团体的议事之地,外观为三进三出,西有北方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其内部装饰却是南方特色。淮盐巷雕花过街楼是吸取欧洲联排式房屋的典型建筑,它全长194米,一桥横跨街面,将街两边的楼连接起来,既不阻碍街面人来人往,又方便了商业团体经商议事。在楼的内部装饰和栏杆、房檐、窗棱各处,又积聚了民族特色的雕花技艺。古汉正街店铺临街而建,多为假两层楼式,白瓦灰墙,古朴别致。门面有全敞式、半敞式、内敞外窄式,交错穿插,风格各异。夹街背巷的铺面则多用木板木桩架起红漆横梁,梁上雕龙饰凤,极富民族特色。清道光末年,汉正街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老字号“叶开泰”、“苏恒泰”、“谦祥益”“汪玉霞”、“蓝田宝”都有口皆碑。这些老字号浸润着老汉口百年的历史文化。汉正街在20世纪80年代,以廉价的小商品批发为主,针对广大的农村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为武汉市民日常购物场所,也是华中地区商品批发中心,主要经营日用品、鞋帽、服装、小电器、文具、玩具等。近年来已成为武汉市民和外地来客厅商品交易、旅游购物之地。今天的汉正街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小商品大楼在汉正街拔地而起,街头巷尾的摊位也引雀回笼,还路于民,以街为市,以地为摊正逐渐消失,今天的汉正街已形成了一个容括四条街道,方圆2.65平方公里的“汉正经济圈”江汉区 - 特色小吃“太子酒轩”,“湖锦酒楼”品尝正宗的鄂菜;堤角牛骨头市场品尝江城一绝“牛骨头系列”;可以在富丽堂皇的“好世界”海鲜大酒楼品尝正宗的高档海鲜;在享誉中国的吉庆街,一边吃着地道的家常菜;一边欣赏各类民俗歌舞表演,体验独特的汉派文化。在江汉路步行街购买各类时尚的休闲产品。有高档的五星级香格里拉大饭店,准五星江城明珠豪生大酒店;号称百年历史的四星级江汉饭店、中原国际大酒店、瑞雅国际酒店;三星级长海大酒店、武汉迎宾馆、汇申大酒店、长航大酒店、金三九大酒店及众多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等各类酒店。武汉的小吃以早点为主,武汉人又把吃早饭叫“过早”。一向都是内容丰富,品种繁多。热干面是武汉一大特色。武汉菜秉承湖北菜系风格,湖北江河湖泊众多,水产极为丰富,所以武汉餐桌上河鲜是必不可少的。更有梁子湖河蟹,也是武汉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品。老通城豆皮“老通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楼的名字,以经营著名小吃三鲜豆皮驰名,有“豆皮大王”之称。这家酒楼创办于1931年,某地原在古汉口城堡大智门外,为城乡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胜利后复业,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该店仿照湖北民间的传统小吃豆皮,配合甜食应市,制法是将绿豆、大米混合磨浆,在锅里摊成薄皮,内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馅料,用油煎好。特级厨师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鲜肉、鲜蛋、鲜虾仁为主制作馅料,创制出三鲜豆皮,皮包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更加脍炙人口。毛泽东品尝四次,次次赞赏。外地人和外宾到武汉来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为快。热干面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招面条基本煮熟,然后携起来排油摊凉,吃时再在开水内滚烫几下,沥水,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匀。上口时香气扑鼻,耐嚼有味。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李包,他怕未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把它捞起来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壶,他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第二天,他把这些面条放在沸水里滚烫几下,捞起来拌上佐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使人争相购食。有人间他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人们说热干面好,他从此就专卖此面。有些饮食摊贩看他生意兴隆,便向他学艺,也卖起热干而来。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馆和摊点,是武汉人早晨爱吃的早点小吃之一。蔡林记一度是武汉最有特点、最有名气、最受武汉人欢迎的一家。但由于经营和管理问题,蔡林记热干面馆在武汉已逐渐没落,很多分店已经消失于街头。四季美汤包“四季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如春炸春卷,夏卖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饼等,1927年开业,生意兴隆;后有特级厨师钟生楚等在该店制作江苏风味武汉化的小笼汤包应市,受到顾客的好评,被誉为“汤包大王”,使该店变为主要供应小笼汤包的汤包馆。他们制馅讲究,选料严格,先将鲜猪腿肉剁成肉泥,然后拌上肉冻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面皮里,上笼蒸熟,肉冻成汤,肉泥鲜嫩,七个一笼,佐以姜丝酱醋,异常鲜美。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除鲜肉汤包外,他们还应时制作蟹黄汤包、虾仁汤包、香菇汤包、鸡茸汤包和什锦汤包等。小桃园煨汤“小桃园”是坐落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该店创始于1946年,有陶、袁两个小贩在这里搭棚设摊,经营油条、豆浆之类的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店名“筱陶袁”,解放后谐音化为“小桃园”,是著名的“煨汤专家”。该店经营的主要品种有瓦罐鸡汤、排骨汤、蹄膀汤、八封汤、脚鱼汤、牛肉汤、鸭汤等。以瓦罐鸡汤最驰名,其原料为黄波孝感一带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鸡,剁成鸡块,先人油锯爆炒,再倒入内有沸水的瓦罐内,用旺火粮熟,小火煨透,汤鲜肉烂,原计原味,营养丰富,是老人,病人、产妇的滋补上品。八封汤和其他粮汤也都各县特色,鲜香可口,深受食客喜爱。谈炎记水饺谈炎记水饺馆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384号,距利济路口不远。1920年由黄陂人谈志祥创办。专门经营水饺近八十年,有独到的制作水饺技艺,从选肉、配料、点味、制馅、制度到包制、熬汤、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如以鲜猪腿、黄牛腿肉制馅,猪蹄熬汤,配上虾米、香菇、香菜、葱花等佐料,使水饺的馅嫩、汤鲜、形美、皮薄,吃起来爽口润腹,余香满口,吃后留有余味,使人吃了还想吃。除了传统的鲜肉水饺,名师谈银山近几年还陆续研制出冬菇水饺、厂米水饺、三鲜水饺鸡茸水饺、虾仁水饺等新的品种,适应不同食客的口味.面窝面窝和热干面一样,也是武汉人爱吃的早点之一,制作简单,遍及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多为摊点经营,或由饮食店兼管,没有代表性店铺。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干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流传一百多年,成为一种价廉物美的特色早点。牛肉豆丝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老谦记经营的是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江汉区 - 旅游资源古德寺位于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的古德寺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1921年始建现有的大雄宝殿。后来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禅寺”。“文革”前古德寺与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古德寺建筑风格独具一格,是依照缅甸阿兰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的。其艺术风格在内地汉传佛寺庙建筑中独一无二。在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有较大影响。“文革”中古德寺的房屋和土地划给武汉照像机厂使用。80年代以来,市佛协就多次呼吁要求照相机厂退出古德寺。经市政府协调决定,市照相机厂将原古德寺5000余平米面积归还给市佛协。黄石路基督教荣光堂该堂建于1931年,是当时教会同工同道集资新建的,为纪念英传教士极格非诞辰100周年和来汉传道70周年,故命为”格非堂”。该堂占地面积53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911平方米。堂的上部为礼拜堂与歌颂楼,能容信众800至1000人。抗战时期,日军站领武汉,格非堂被日军占用。抗战胜利后,格非堂经过整修,重新恢复礼拜。解放后随着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开展,格非堂董事会接受信徒的要求,将格非堂更名为“爱光堂”。“文革”中荣光堂停止了宗教活动。1980年10月30日感恩节举行了复堂感思礼拜。恢复了正常宗教活动。荣光堂成为全市基督教教区信徒聚会礼拜以及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每周日上午9点半大礼拜,晚上7点礼拜,星期一上午8点半灵修聚会。星期三晚上7点唱诗班练唱,星期四晚上7点查经聚会。星期五晚上7点学道班开课。荣光堂堂内现有2位牧师、2位教师、2位传道及会计、出纳、文书等共9名工作人员,有信教2167人。上海路天主教堂1866年,意大利传教士明仁笃主教从英租界工部局购地皮6044平方米,委托另一意大利教士余作宾修建教堂。教堂于1874年动工,1876年落成。耗资12万法朗。取名圣若瑟堂。教堂面积1186平方米。教堂内,大节日可容千人以上。20世纪初,天主教鄂东教区活动中心由武昌移至汉口。1923年划分教区时,该堂成为汉口主教座堂。1944年12月10日,美军轰炸武汉时,教堂和主教府被炸毁一部分,1948年修复。1956年再次维修。“文革”中该堂被封闭。1980年4月重新开堂。现为武汉市天主教会教务活动中心。教堂内现在主教1人,神父2人,修女2人,信徒600余人。平日每天清晨做弥撒。有教友百余人参加。星期天早晚有弥撒4台,逢大节日时,进堂人数达2000人以上。江汉区 - 汉口江滩一期工程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上起武汉客运港,下至丹水池后湖船厂,全长7公里,根据其功能分三期进行规划建设。第一期工程从武汉客运港至粤汉码头长1.04公里,拆除各类阴水建筑9.6万平方米,规划绿地面积14万平方米,以大面积绿化和滨江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主,以展示城市景观,塑造城市形象,满足市民活动需要。一期工程形成了三区三带的总体格局,即观江游览区,中心广场区,休闲活动区和滨江特色带游憩林荫带,堤防景观带,江滩护坡工程分三级亲水平台,分别是高程20米,25米,28.8米,高和20米平台为一条长1公里,宽10米的水泥亲水步道。20米-28.8米坡面上则安装了以长江水生物化石为主题的浮雕,一期工程共设置了9处15-20米宽的台阶,人们可以与江水亲密接触。28.8米平台是汉口江滩的主体,以绿色为基调。沿园林小路,有树,有景,有座椅,有高亭,有雕塑,有饮水机,有观江平台,露天广场,中心广场,游乐中心,光之舞广场等。江滩整治效果是通过绿化得以充分体现。按照市领导要树大艿浓,可以席地而坐的要求。江滩上栽种了各类树灌木70多种,其中乔木4331株,灌木23万株。初步形成了银杏,竹林,枇杷,桂花,雪松,樟树,广玉兰,乌柏等8个片区,江滩工程经过10个月的建设,于2002年正式对游人开放,节日期间每天前往游览的人数超过10万。目前,武汉下着手二期江滩工程的建设。
招商热线:400-116-9096
投资指南

江汉区,因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而得名,是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具有悠久商贸传统的江汉,自明成化年开埠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大商埠、华夏“四大名镇”之一老汉口的发源地。江汉区国土面积仅33.43平方公里,全区下辖13条行... 更多

投资江汉
  • 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

    立即咨询
  • 企业政策

    企业政策

    立即咨询
  • 厂房仓库

    厂房仓库

    立即咨询
  • 写字楼租售

    写字楼租售

    立即咨询
  • 资金扶持

    资金扶持

    立即咨询
  • 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

    立即咨询
  • 进入小程序找园区
    友情链接:

    青山区招商引资招商网    硚口区招商引资招商网    汉阳区招商引资招商网    武汉产业扶持政策

    江汉土地出租出售     江汉厂房出租出售     江汉仓库出租出售     江汉写字楼出租出售

    江汉招商引资服务平台

    ×

    您好,园区招商专员为您解答园区招商政策、工业用地、厂房招商等园区招商信息,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也可直接拨打400-116-9096,由专业招商人员为您解答!

    稍后再说

    马上咨询

    电话咨询
    400-116-9096

    客服咨询

  • 注册公司政策
  • 土地厂房咨询
  • 资金扶持咨询
  • 其他相关咨询